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叔本华分四个部分论述了世界的本质就是意志和表象。
第一部分:世界作为表象初论
叔本华首先提出了“世界就是我的表象”的观点。表象是一种客观现象,但是它的背后有一种因果律在支配。所有自然科学都是研究这种因果律的,比如,力学研究物体运动规律,化学是研究物质结合规律,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生长规律。自然科学研究的世界是严格遵守根据律的世界,观察到的一切都只是表象世界,而隐藏在背后的本质,自然科学无能为力。
这个表象世界,也就是康德所说的“物自体”或者“自在之物”,康德认为“物自体”不可知,叔本华则认为,“物自体”是可以把握的,它就是所说的“意志”。
第二部分:世界作为意志初论
通常认为,意志是高等生物才有的东西,但是叔本华认为,不管是生命现象,还是物理现象,都受到意志支配。比如动物的进食、消化、分泌、排泄;植物的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物理上的磁铁的两极相吸,物体受到地球引力下落等等,都是靠背后的意志在驱动。在不同的物上,意志表现出不同的级别,无机界、有机界、植物界、动物界,意志的级别由低到高。
叔本华指出,意志是不灭的,不灭的意志驱动了世界无时无刻的运动。
同时,他认为,意志的本质是欲望,不受理性控制。比如一个人说“我想要喝水”,这就是一种欲求,意志在动物身上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性欲。
意志是非理性的、盲目的,这就意味着意志将永远得不到满足,对人来说,当他受到意志的盲目支配时,就只能在“欲求-满足-欲求”这样的循环中不断轮回。欲求得不到满足,就会陷入痛苦;欲求得到满足,就会陷入无聊。就像他的一句众所周知的名言:“人生就像是一个钟摆,在痛苦与无聊间从一头到另一头。”
因为这样的论调,所以叔本华总是被扣上“悲观主义”的帽子。但是,叔本华并非只提出了问题,而不去寻求解脱之道。
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叔本华后两章就专门阐述了解脱的方法。
第三部分:世界作为表象再论
叔本华认为,理念是意志和表象的中间环节,把本质与现象连接了起来,把认识从意志的束缚下解放了出来,这就是审美状态。
摆脱人生痛苦的方法,就是进入审美状态,其中之一就是进入艺术领域,比如文学、绘画、音乐等。
叔本华对艺术有极其深刻而丰富的认识,在所有的艺术中,叔本华最欣赏的就是音乐,他认为音乐是对意志本身的一种临摹,音符的高高低低、长长短短,就如同生命在意志支配下的运动,音乐不需要抽象的认识就可以把握,可以让人忘却那个表象世界的痛苦。
但是,他认为,通过艺术的解脱只是暂时的。
第四部分:世界作为意志再论
在这一部分,叔本华对道德进行了论述,他认为,同情心是道德中可贵的品质,只有发扬同情心,才能遏制个人私欲,但是人们所能做的非常有限。最好的解脱之道,就是通过修行与禁欲,否定生命意志,这样才能跳出意志主宰的痛苦轮回。
叔本华的禁欲主义,并非简单的一个“禁”字,它教给人的是如何正确对待金钱、美色、权力的诱惑,快乐很容易获得,而幸福却不容易得到,因为它是建立在对世界的深刻理解之后获得的一种升华,这与佛教的思想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那个时代的哲学家,以黑格尔为代表,都是从理性、逻辑的角度去探寻世界的规律,而叔本华则在思考,所有的理性也许都只是一个表象,在表象世界的后面,有一个非理性的意志世界在支配。这和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所阐述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异曲同工之妙。
叔本华悲观吗?笔者认为,他只是通过哲学的方式,来揭示世界的本质,让人摆脱肤浅的乐观主义。
叔本华貌似悲观主义的理论,其实在向世人揭示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幸福不仅是做加法,也需要做减法。
我们总是都迈着焦急的步伐,来去匆匆的走在路上,只求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别人眼中的所谓成功,无暇慢下来欣赏沿途的风景,甚至无暇对别人报以一个善意的微笑,每天都活在焦虑中不可自拔。
本文由 芒果雪花汁 发布
本站文章除注明转载/出处外,均为本站原创或翻译,转载前请务必署名
最后编辑时间为: Oct 27, 2019 at 11:00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