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随记--米歇尔的《成为》思考

in 书籍 with 0 评论热度53℃, 共3909字,需要10分钟

真实案例:一个人能不能实现阶层跃迁,主要看这3点
原文链接

一个人如何持续走向优秀,实现人生蜕变?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但事情真有这么简单吗。

今天书单君为你分享的这篇文章,来自专栏作者Juno,她从美国前“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的传记《成为》中,找到了对这个问题的更多答案。

20160507202818_48906.jpg

米歇尔·奥巴马出生于一个普通的黑人工人阶级家庭,父亲是水管工,每天穿着城市工人的蓝色制服去上班,母亲为了照顾两个孩子做了家庭主妇,他们一家人挤在欧几里大道上只够一两个人住的房子2楼。

对于黑人家庭来说,米歇尔的家庭算不上差劲,但也不算富余,但是她却能成为美国第一夫人,可以说是从金字塔底部一步步爬升到金字塔顶部,和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手挽着手,和克林顿夫妇一起用餐。

可能她的父母也从未想到过,自己的女儿有一天会成为总统夫人,如果把她的跃迁之路归功于个人特质或者幸运之神降临未免有失偏颇。但是我基本上可以断定,即便她没有认识奥巴马,依然能够成为美国法律界的精英人士。

从《成为》这本书,你可以一步步洞见:

阶层跃迁的潜规则是什么?
一个人如何才能实现阶层跃迁?
为什么有的人不管多么努力都无法打破阶层桎梏?
为什么同样的家庭背景,有的人就是比你发展得好?

实践智力

《成为》中讲了一个故事,在米歇尔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老师举起拼读卡片,让孩子们读出印在上面的关于颜色的单词。

轮到米歇尔时,“red”、“green”、“blue”她都不假思索读出来了,但是到了“white”的时候,她便懵住了。

结果,老师把小星星送给了另外两个能够准确无误念出所有颜色单词的小朋友。

到了第二天上课,米歇尔要求重念一遍卡片,但老师因为时间的关系拒绝了。对于小孩子来说,老师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他们的鼓励能够提升一个孩子的自信心,而一句否定和质疑则能够摧毁一个孩子。

但米歇尔并没有屈服于权威,她坚持重新念一遍,结果,班上所有的孩子,都看着她把颜色卡片上的单词念出来,那天下午,她昂首挺胸在衬衣上别着小星星回了家。

这是她早期经历中面对权威的一次胜利。米歇尔曾用这种智慧赢得了人生大大小小战役中一次又一次胜利。

譬如她曾经和母亲据理力争,为自己争取早餐不吃鸡蛋的权利;

当其他街区的小女孩排挤挖苦她的时候,她冲过去和对方互相拳打脚踢,赢得了对方的尊重;

填报大学申请顾问居高临下地对她说“我不确定你是上普林斯顿的料”的时候,她并没有调低自己的目标,反而用实际行动啪啪地打对方脸。

为什么要单独把这个微不足道的小故事拎出来讲?因为这背后反映的是一个人的实践智力(pratical intelligence)。

它的意思是,“知道该向什么人说什么话,该在什么时候说,怎样说才能达到最好效果”。

《异类》中讲过两个天才的故事,一个天才是兰根,智商195,比爱因斯坦还高45分。

兰根出身贫穷,但天赋极高,中学毕业便获得了两所顶尖大学的奖学金,但因为有一次,母亲忘记填写申请表而没能领到下学期的奖学金,所以他只能在毕业考试前离开里德学院。

靠自己工作一年半赚到学费后,他又考进了蒙大拿州立大学学习数学和哲学,但因为路程遥远,而且需要一边打工一边学习,所以跟教授申请把上午的课调到下午,结果教授看到他以前的成绩都是F,便无情地拒绝了。

于是他绝望地退了学。

另一个天才,是奥本海默。他曾用从实验室偷来化学制剂,试图毒死导师,被发现后举报到学校。但经长时间协商,奥本海默竟然只被判了缓刑并定期接受心理治疗。

之后,曼哈顿计划负责人莱斯利·格罗夫斯少将为实施原子弹计划寻遍美国,而完全没有优势的海默(简历上有谋杀导师未遂的前科,没有管理经验,政治倾向可疑......)在得知这这项计划后,对格罗夫斯展开了魅力攻势,显示自己的才干与天分,成功成为了项目的领头人。

故事的最后,兰根沦为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而奥本海默,则成为“原子弹之父”。

两个天才,为什么最后结局却大相径庭?原因就在于,奥本海默拥有实践智力,不管自己处在什么样的劣势,他都能够把局势扭转过来,变成对自己有利的条件。

我的前老板曾经说过一句话:不惧怕与所谓的“大人物”对话,以及主动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不是米歇尔天生的,而是她从小耳濡目染后天习得的。

在米歇尔二年级的时候,她所在的班混乱不堪,橡皮乱飞,老师也不知道如何维持课堂秩序,把学生视为一群“坏孩子”,将他们“流放”到地下室一个阴冷昏暗的教室。

那时候,米歇尔无法从学校里学到任何东西,她只能跟母亲吐吐口水,如果是其他家长,可能只是轻描淡写说一句“你尽力而为就好了”。

但米歇尔的母亲直接找到学校,开始了持续数周的幕后游说工作,并且对教她们的老师说“你不该当老师,应该去杂货店当收银员”。

结果,在母亲的努力下,她和其他几个表现好的孩子被悄悄从班里抽出来,插班到了楼上的三年级。

可以试想一下,那些没有被抽出来,继续待在地下室的班级里的孩子,可能会面临和米歇尔截然不同的命运。

就像米歇尔的父母一直跟她强调的,失败是一种感觉,很久以后才会变成结果。

这些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学校、老师认为是“坏孩子”、“没有前途”,这种挫败感会伴随他们成长过程中很长的一段时间,直到这种感觉变成一种事实......

米歇尔母亲虽然只是一个家庭主妇,但她懂得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孩子争取更好的成长环境,即便面对权威时也毫不露怯,这是她留给米歇尔最好的财富。

持续的教育以及走出去

成长就是不断打破边界的过程,不管是纵向的人生体验,还是横向的空间扩张。

米歇尔也是如此,因为一次次边界的打破,才能登上更高的阶梯。

她本可以待在黑人占比更多的学校,譬如霍华德大学,这样她就能很容易找到同类,不用承受少数派的压力,但她选择了走出去,入读普林斯顿大学。

b04ef937670265.574c2f7bec405.jpg

在普林斯顿,米歇尔惊讶地发现,自己的新同学在高中时就上过SAT辅导课或者具有大学水准的课程,而有些人从小上的是寄宿学校,离家住校对他们来说根本不是问题,所以他们很轻松就能适应大学的住校生活。

在交友上,尽管米歇尔依然喜欢待在黑人和拉丁裔学生的圈子,心甘情愿置身于大学社交圈的边缘地带。但因为这所学校黑人数量毕竟是少数,所以她被分配的宿舍中,有两个白人舍友。

这个宿舍就像是两种思想观念交锋的战场,舍友苏珊娜是和米歇尔是截然相反的人。

她的“地盘”总是一片狼藉,被汗水浸透的运动服和作业混在一起,而米歇尔喜欢把宿舍打理得干干净净,井井有条;

苏珊娜不是一个深思熟虑的人,她做的大多数决定,都是基于“好不好玩“,所以每天过得随心所欲,不切实际,而米歇尔呢,喜欢制定计划,享受一步步达成目标的过程。

所以,走出去,对于米歇尔来说意义非凡,因为这些经历让她意识到“世界上还有其他的生活方式”。

打破边界是什么感觉呢?

“这就像你第一次上台进行钢琴弹奏,发现自己只弹过那架琴键破损的钢琴。你的世界有了改变,而你要去适应变化和克服困难,和其他人一样‘弹奏音乐’。”

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你觉得什么在禁锢你,那找到它打破它,你会有更大的格局。

选伴侣的眼光

米歇尔大学时期曾经交往过一个男朋友,凯文。他是学校橄榄球队的队员,也是米歇尔哥哥的好朋友。

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国阳光大男孩,喜欢运动,身体强健,精力充沛,这样的人在学校会很受欢迎,你和他待在一起会很放松、自由,是个不错的男朋友,但如果考虑进入婚姻的关系,凯文不一定是好的人选。

米歇尔也渐渐发现了两个人之间的差异,她是那种喜欢列目标,然后在目标后面一个个打上√的人,但凯文则经常开小差,他对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时不时改变自己的方向。

凯文毕业之后,米歇尔以为他会直接上医学院,没想到凯文突然决定推迟学业,原因竟然是扮演一个球队的吉祥物。对的,你没听错,他的目标不是去参加球员选拔,而是大眼睛的微笑动物玩偶的选拔。

让米歇尔匪夷所思的是:“为什么一个人接受了普林斯顿大学昂贵的教育,不立即把它转化为在世上进阶的资本,这不正是这个学位的价值所在吗?为什么当你可以进医学院时,却愿意去扮演一只翻筋斗的狗?”

这个事情成为他们之间关系的导火索。

我有个前辈,在一个聚会中被一个男人搭讪,这个男人是一个创业者,加了她微信之后,两个人时不时会在微信上聊几句。

有一次,她给男人发了一个线下活动,但必须邀请5个好友,筹集500多元才能参加。

这个男人嘴上说着好想去,结果后来又告诉她,因为邀请不到足够的人所以就不去了。

因为这个细节,我的前辈彻底把他否定掉了,我们当时都觉得是不是太苛刻了。

她对此的解释是:这件事情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意愿问题,二是能力问题,如果是意愿问题,那么就证明他其实对我并没有那么感兴趣,如果是能力问题,那么我会觉得作为一个创业者,他连召集5个人的影响力都没有,是不是太失败了?

就挑选伴侣这件事情而言,不得不说,米歇尔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一流的眼光,谈恋爱的时候,一个阳光大男孩可以陪伴你度过一段愉快的时光,但如果是婚姻,这个阳光大男孩的“可爱”就会变成“幼稚”和“不成熟”。

对于女人来说,男人光有性吸引力是不够的,他必须有至少一样让你欣赏、崇拜的地方。

米歇尔和奥巴马的第一次见面,是在米歇尔工作的律师事务所。当时米歇尔还只是初级律师,每天工作多得处理不完,奥巴马则是实习生,而且第一天就迟到了,这给米歇尔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

但奥巴马是名副其实的优秀,他是律师事务所招的唯一的一年级学生;实习期间他便已经受邀参加高层合伙人的会议,并且合伙人们还会征求他对一些问题的意见;他还写过一份长达三十页的关于公司管理的备忘录,立刻引起了轰动……

奥巴马最与众不同的一点就是,他和那些一心想要向上攀登的人不同,他会去理发店、烧烤摊、郊区宣讲福音,“他希望人生过得有价值胜过希望挣很多钱,但是他仍然在想怎样去实现这种价值。”

而这也是让米歇尔崇拜、被吸引的地方。

譬如,米歇尔虽然事业有成,但意识里还是具有穷人思维——抗拒风险。

那个时候她想要换工作,因为律师的工作无法带给她成就感,但一想到自己有贷款要还,还没有买房时,就犹豫了,这让她想到自己母亲常说的话:“先挣钱,然后再考虑成就感的事。”

但奥巴马的一句话打消了她的顾虑:“你尽可大胆地跳到一个未知的领域,因为你不会死。”

这句话颠覆了米歇尔从小受到的教育,也让米歇尔进一步打破边界,前往更广阔、未知的地方。

奥巴马拥有更大的格局和目标。米歇尔知道,他会带着她一起去向一个更遥远、她从未想过的地方。

米歇尔成为第一夫人后,虽然在公众面前,她的作用似乎就是陪在总统身边,充当一个得体的花瓶和家庭幸福的证明,但并非如此。

她获得的远远比付出的更多:

第一夫人的大IP,让整个美国甚至全世界都知道她的名字;
打入全球1%的顶级圈层,挽着英国女王,和克林顿夫妇就餐;
利用第一夫人的title撬动更大的资源,帮助黑人群体获得更好的教育和条件。

这个故事带来的启发是,谈恋爱的时候,你大可以找一个和你一起玩一起笑的人,但结婚,你需要找一个能引领你一起成长的伴侣。

Responses